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2019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工作的通知》,認定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大足區位列其中。
近年來,大足區作為首批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聚焦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有機融合,加快實現城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城鄉融合示范建設取得一系列顯著成效。
2022年,預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4833元、22803元,分別增長4%、6%,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同感持續提升。
提升城市品質 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宏聲廣場—龍中路—插旗山大橋沿線地處大足老城核心區域,該片區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左右,聚集了住宅小區、臨街商業、廣場等各類建筑,因歷史久、人氣旺被認為是大足人的母城記憶。
2022年9月,龍中路片區啟動更新改造項目。從打造非遺記憶傳承館、大足畫展藝術館到增設老年服務站、社區食堂;從改造裙樓商業到激活瀨溪河生態景觀帶;從設計人行道浮雕地磚文化引線到增加文化互動裝置……龍中路片區更新改造項目正著力完善生活功能、產業功能、生態功能、人文功能和安全功能,加快補齊公共設施短板、打造就業創新載體、保護修復綠地綠廊綠道、積淀文化元素魅力、增強防災減災能力。
一方面,為城市留住根脈、留存記憶、留下“老味道”;另一方面,依據發展所需、群眾所盼,實施有機更新,該項目不僅成為大足區母城城市更新項目的示范段,更是大足區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一個生動案例。
截至2022年底,大足區已累計改造老舊小區240個,建筑面積208.96萬平方米,惠及居民21617戶;正在改造老舊小區72個,建筑面積78.39萬平方米,惠及居民8234戶。據介紹,2023年-2025年,全區計劃改造老舊小區148個,建筑面積191.09萬平方米,惠及居民16830戶。
2022年,大足區全面開展城市體檢,形成大足區“城市發展優勢清單”“城市發展短板清單”等城市體檢報告。
“圍繞建好獨具大足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需要強化頂層設計,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格局?!贝笞銋^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已經科學編制《大足區建設城鄉融合示范行動計劃(2022-2025年)》《大足石刻文化城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5)》《重慶市大足區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等規劃文件。
同時,立足全區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統籌生態保護格局、農業開發格局與城鎮開發格局,構建區域協同發展的城鎮體系,規劃形成“一心兩片、三極多點,兩軸一圈層”的城鄉空間結構;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10.68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56.45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92平方公里,“三區三線”劃定成果順利通過自然資源部審查。
隨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建設愈發引起社會重視。
近年來,大足區依托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建設,并入智慧停車、路燈、樓宇燈飾等子系統,加快建設“城市大腦”,實現城市管理“一屏通覽”,城市管理日益精細化,城市治理水平不斷提高。
比如,率先于渝西片區啟動城市管理問題智能AI采集;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搭建“大足區南山雙向隧洞智能監控全覆蓋”“大足區建筑工地視頻數據綜合應用系統”等城市管理智能化應用場景;升級區路燈智能照明控制模組,完善城市照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路燈精準控制。
下一步,大足區將繼續圍繞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堅定推動“一中心三組團”向心發展、協調發展,高起點規劃建設大足石刻文化公園新城,加快建設站城一體、產城景文融合發展的“未來城市封面”,著力做強中心城區,提升城市能級,增強輻射帶動力。
推動鄉村振興 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2022年12月,重慶第四批美麗宜居鄉村名單公布,大足區鐵山鎮勝豐村、棠香街道冉家店村、三驅鎮千佛村、中敖鎮觀寺村、鐵山鎮高龍村5個鄉村榜上有名。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宜居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2022年,大足區啟動美麗巴蜀宜居鄉村示范帶先行區建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組織開展為期6個月的農村舊房整治提升行動,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促進“城區、景區、園區”深度融合。
據介紹,大足區立足渝蓉高速和石門山、石篆山、南山石刻旅游公路沿線以及隆平五彩田園實地風貌,組織委托四川美術學院等專業設計單位深入調研、精心設計,不斷優化屋頂、墻面、庭院等重點整治內容,打磨整治細節和亮點。比如,實施“廁所革命”,嚴禁污水亂排亂放;根據農戶意愿,選擇本地常見果樹、花卉和建材等進行穿插搭配,按實際情況建設部分微果園、微菜園、微花園、微景墻。
截至目前,全區完成房屋整治3170戶、庭院整治1356戶、農村改廁5000戶,清理拆違治亂586戶,整治面積達51304平方米,促使農村房屋“舊貌換新顏”,并基本實現“一灣一景”的整體效果。
1月6日,中國·重慶第八屆大足黑山羊節暨2023年大足區迎春惠民消費季活動在大足昌州古城啟幕?;顒悠陂g,多項旅游惠民活動、旅游商品(文創產品)大賽、民間民俗歌舞展演等紛紛呈現,不僅釋放了消費能力,更進一步提升了大足黑山羊知名度。
據介紹,大足黑山羊是國家級畜禽遺傳保護資源,為我國南方地區唯一同時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和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的黑山羊品種,被評為“重慶市著名商標”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截至2022年末,大足黑山羊存欄18.9萬只、同比增長6.9%,出欄23.6萬只、同比增長4.9%,存欄種羊6.5萬只、新增1萬余只。目前,大足黑山羊綜合產值超過10億元,成為大足農業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為了進一步推動黑山羊產業發展,2022年大足區安排財政補貼資金1390萬元、建設項目14個(含1個萬只羊場),現已有8個項目完成驗收,6個項目完成進度驗收,共撥付項目款1145萬元。同時,繼續推廣以騰達牧業、瑞豐農業、凱遠農業等為龍頭,走“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路子,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大足黑山羊養殖規?;鲩L。
2022年,大足區修訂完善《大足黑山羊種質資源保護和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2—2026年)》。根據計劃,到2026年末,全區新建或擴建大足黑山羊保種場2個、核心育種場10個、擴繁場(戶)200個,生產種羊40萬只,聯動川渝共建年產200萬只山羊產業集群,建成中國南方黑山羊供種高地和商品肉羊加工基地。
除了大足黑山羊,水稻、大足冬菜也是大足區重點培育的特色主導產業。目前,全區“稻+”面積5萬畝,通過推廣“稻+魚”“稻+油”“稻+藥”等模式,年平均水產品產量3500噸,產值超1.4億元;建成“冬菜博物館”和“冬菜博物苑”,年產冬菜1.05萬噸,綜合產值超過4億元。
2022年,雍溪鎮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棠香街道和平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示范村,一幅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在大足區展現新篇章。
深化融合發展 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
2022年盛夏,漫步大足區五星社區的“如夢荷棠·山灣時光”,1000畝太空荷花和香國海棠,呈現一派秀美景色,每天都吸引眾多市民前往觀賞游玩。
“如夢荷棠·山灣時光”是大足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項目之一。2021年,棠香街道五星社區抓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機遇,以謝家灣37.17畝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大足鑫發集團通過市場交易拍得該土地使用權,投資8000余萬元打造“如夢荷棠·山灣時光”農文旅項目,讓小山村逆襲成了網紅打卡地,也帶火了周邊的農房。
“城鄉融合的示范,最終落腳點在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贝笞銋^相關負責人介紹,用改革創新的辦法,加快釋放“人”的活力、激活“地”的潛力、激發“產”的動力、打造“鄉”的魅力,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有機融合。
2021年1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重慶西部片區實施方案》,明確大足區承擔建立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等3項試驗任務。
為了激活農村宅基地這個龐大的“沉睡資源”,深化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探索農村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健全農村宅基地收益分配機制,健全農村宅基地監管機制,逐步破解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
截至目前,全區已累計盤活宅基地1026戶,為農戶增加財產性收入300余萬元,其中閑置農房租賃年租金收益達200余萬元。
隨著城鄉快速發展,大足區加快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滿足群眾服務需求。比如,推動城鄉交通融為一體,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到3347公里,村民小組通達率、通暢率均達到100%;關愛未成年人保護,全面建立覆蓋區、鎮(街)、村(社區)三級的未成年人保護關愛服務網絡;提高城鄉救助標準,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兜牢基本民生底線;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社區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城鄉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
一張藍圖繪到底。展望2025年,大足區力爭城市人口、建成區面積分別達到70萬人、7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70%,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制度性通道全面打通,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進一步健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大足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實踐經驗,建成全市乃至全國的產城景人深度融合、農文旅商一體化發展的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
劉茂嬌 孔德虎 馬菱涔 圖片由大足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