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快點,魚在這里!”“哦豁,又跑了!”近日,在綦江區安穩鎮召臺村的一片水田里,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只見數十名村民和游客拿著網兜、穿上筒靴,穿梭在水田里,和隱藏在淤泥中的魚玩著捉迷藏,而岸上的村民和游客則充當著“電子眼”和“啦啦隊”,一邊指揮“摸魚”,一邊為水田中的人加油打氣。
今年3月,綦江區曉波家庭農場負責人羅曉波流轉土地發展產業,50多畝地中不僅種上當地特色的長河大米,還放入了鯉魚、鯽魚、草魚等魚苗。
據了解,長河橋“稻魚共生”基地采用水稻田中喂養魚苗的方式,魚苗以稻花和農田里的昆蟲為食,不需要額外喂飼料,魚類游動可以翻動泥土,也更利于水稻生長,在水稻成熟時一并收獲稻花魚。
“稻魚共生模式既可以借助魚消滅水稻蟲害,防、除雜草,同時魚的糞便能為水稻提供天然養分,實現零化肥使用,真正做到生態環保,促進水稻增收,同時,水稻也給魚苗提供了天然的食物,加上活水養魚,魚質非常的細嫩鮮美,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绷_曉波介紹。
“今年是第一年,水稻畝產量在800斤左右,魚的畝產量在300斤左右?!绷_曉波說,現階段正值稻谷收獲,感興趣的市民可以前往召臺村品嘗購買特色大米,也可以進入稻田體驗“摸魚”的樂趣。
安穩鎮召臺村駐村第一書記蒲昊告訴記者,召臺村堅持“村集體+業主+農戶”的發展模式,村委會以完善基礎設施方式入股,每年按股分紅,業主負責基地日常經營管理,同時基地也解決了群眾就近就業,實現三方共贏。
“接下來,我們打算用兩年時間,以這種模式繼續帶動村民共同發展,把規模擴展到200至300畝?!绷_曉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