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涪陵區第五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百匯廣場首屆金秋消費節拉開序幕?;顒蝇F場,28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攜花椒、榨菜、獼猴桃、梨膏等268種農產品亮相,供市民朋友品嘗、選購。
以農為本,以節為媒。5年來,中國農民豐收節已然成為涪陵區暢通農產品購銷渠道、促進農戶增收、推進鄉村振興的暖心符號。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近年來,涪陵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聚焦實現鄉村振興新提升目標,切實強化糧食安全保障,穩住農業基本盤,持續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
今年上半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6億元(可比價),可比增長5.06%;實現農業增加值31.77億元,增速為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同比增長7.5%,增幅居考核區第一位。
守好底線 扛穩重擔
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9月20日,一場秋雨過后,涪陵區各鎮街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戶忙碌的身影。廣大農戶搶抓秋播秋種的關鍵時期,有序推進晚秋生產,讓冬閑田變增收田、致富田。
由于前期干旱天氣造成青菜頭育苗受到一定影響,區農業農村委加強抗旱育苗技術指導,及時補育,確保青菜頭順利出苗移栽。青菜頭作為全區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目前已經完成育苗7.3萬畝,應急集中育苗5050畝,能夠保證本地菜苗供應。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年來,涪陵把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端牢端穩飯碗。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备厥羌Z食生產的命根子。在耕地資源“緊箍咒”越繃越緊的背景下,涪陵全面加強閑置耕地整治力度,對5畝以上疑似的37165.15畝土地開展現場核查,臺賬式推進閑置耕地復耕復種,5畝以上實際閑置耕地18269.58畝均已完成復耕復種。
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涪陵把建設高標準農田作為重要抓手,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確?!稗r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截至2021年底,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8.43萬畝。目前,3萬畝高標準農田新建項目正在進行施工招投標,預計下月動工;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示范項目2.5萬畝初步設計已通過市級評審,現在等待市級正式批復,預計下月動工;土地宜機化整治完成700畝,預計12月全面完成1000畝建設任務;土壤酸化治理面積完成5000畝,正在收集完善資料,準備11月開展區級驗收。
農業農村工作,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圍繞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涪陵不斷創新改革,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三變”改革,不斷盤活農村閑置資產、持續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全區25個涉農鄉鎮街道全部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102753個農戶將承包耕地進行了流轉、流轉耕地面積70.82萬畝,新增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111個、累計達198個,369個涉農村(社區)實現經營收入6914.56萬元,村均實現經營收入18.74萬元,全區經營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195個,占52.85%。
狠抓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種子和耕地,今年上半年,一次性審定雜交水稻新品種5個,其中2個品種米質達部頒一級米標準;育出全國首個高山青菜頭品種“高山青”,填補了國內無高海拔青菜頭品種空白,為筑牢糧倉提供了可靠支撐。
此外,涪陵區還持續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服務組織參與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推動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今年上半年,全區培育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53個,實施社會化服務試點面積51萬畝,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23.68萬畝,惠及5.3萬戶農戶。
綠色為本 科創賦能
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
金秋9月,大順鎮靈芝種植基地的靈芝長勢喜人。一朵朵黃色“小傘”表面覆著層層粉末,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收集孢子粉末,為人工授粉做準備。
“今年我們在200余畝的種植園里選擇了82畝種植區域,投入使用靈芝自動化彌霧系統,旨在以智能化種植推動產量提升。初步估算,智能化自然生態種植相較于傳統培植模式,產量要高出至少15%以上?!敝貞c天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靈芝自動化彌霧系統可實時收集種植區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環境信息,并借助大數據分析,智慧應用于靈芝不同生長期的需求,實現靈芝智能化自然生態種植。
工業大區如何做強現代農業?涪陵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以抓工業的思維和理念抓農業現代化,把推進“一村一品”“三品一標”作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堅持“科創+”“綠色+”發展路子,賦能特色產業發展,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認準就干,大刀闊斧。涪陵聚焦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壯大“2+X”特色產業集群,聚力打造榨菜、中藥材兩大“百億級”全產業鏈集群,培育柑橘產業成第三大農業主導產業,做強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好價錢的農業特色產業,培育鄉村休閑旅游、文化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業“接二連三”,推進產業特色化、集約化、融合化。今年上半年,全區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2戶,農產品加工業全口徑產值178.9億元、占全市的9.25%,產值規模居全市第一。
以中藥材產業發展為例——
規?;N植,標準化生產。依托龍頭企業國藥太極集團,探索“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村組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培育壯大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并強化生產全過程標準化管理,積極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截至目前,全區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10.1萬余畝,較去年底新增約0.8萬畝。
智慧化賦能,創新化支撐。圍繞涪陵特色優質道地中藥材,建成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750畝,培優金蕎麥、紫蘇、前胡等11個品種;全面推廣有機肥,土壤改良培肥、節水灌溉、精準施肥等“互聯網+”“數字+”“科技+”模式,在涪陵的大地上不斷探索應用。太極集團中藥制造數字孿生系統,可實現中藥制造全流程的三維可視化、透明化管理。
品牌化培育,市場化營銷。引導鼓勵農業經營主體申報創建農產品品牌,產生了“太極”“山水”中藥材品牌以及“天精髓”系列品牌;積極申報“渝十味”道地藥材、“涪陵金蕎麥”“涪陵紫蘇”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截至2021年,涪陵區中醫藥產業產值達110億元。
推動打造“一村一品”是涪陵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另一張“王牌”。涪陵區圍繞“2+X”特色高效現代農業,堅持“多品種、小規模、高品質、好價錢”發展路子,大力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截至目前,全區25個涉農鄉鎮街道、357個行政村均形成了1個以上的主導產業,包含榨菜、柑橘、中藥材、水稻、生豬、糯玉米、獼猴桃、胭脂蘿卜等,共創建市級“一村一品”示范村36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5個。
點上示范 全域煥新
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
青山含黛,碧江繞村。走進江北街道二渡村,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干凈整潔的柏油路蜿蜒延伸,處處可見榨菜文化元素與田園風光相映成趣,立于水田之上的“水立方”學生游客接踵而至……
“得益于位于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的地理優勢,最大優質青菜頭選育栽培基地的產業優勢,我們致力于用好榨菜集團與渝東南農科院兩大核心資源,推出的榨菜主題研學旅游廣受歡迎?!倍纱逑嚓P負責人介紹,圍繞“榨菜+”文商旅融合發展新路徑,全村已建成榨菜主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38個,每年吸引游客200萬余人次,帶動產業年均增收12億元以上。
昔日的三峽移民村,如今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赝利惖兊倪^程,先試點示范、后全域建設的方法論貫穿始終。一方面是推進以江北街道二渡村榨菜產業為核心元素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人居環境連片整治,整合資源打造李渡、珍溪、百勝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點;另一方面是全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清理一活動”,為美麗鄉村描繪靚麗底色。
高位推動之下,藍圖變成現實。而今,全區303個村莊正在發生著與二渡村同樣的嬗變。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基礎上,依托優勢旅游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鄉村旅游產業,帶旺了一批民宿和農家樂,拓寬了農民和村集體增收渠道。今年上半年,全區累積清理無人居住的廢舊房2487宗,新建無害化衛生戶廁1098戶,評比美麗庭院1309個、清潔農戶30860戶,鄉村休閑旅游游客達534萬人次、鄉村休閑旅游經營收入24.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涪陵區還以自然地理單元為劃分,聚力高端農業、人文休閑、度假康養、創業創新、和美善治五個方面,將藺市街道、馬武鎮、青羊鎮、同樂鎮、龍潭鎮、增福鎮、大順鎮7個鄉鎮街道800多平方公里聯動打造建設成為“坪上新鄉村”。這里是西南地區唯一平均海拔800米的坪上地區,交通便捷,區位優越,生態獨特,氣候宜人,歷史悠久,人文厚重,物產豐富,品質優良。
從示范點到示范帶,一字之差,內涵大不相同。如果說示范點建設是在造星星,那么未來的“坪上新鄉村”就是一個星月同輝的美麗鄉村新畫面。
不僅如此,涪陵區還圍繞“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思路,制定創業創新優惠政策,搭建返鄉下鄉雙創平臺,讓人才、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齊聚鄉村。截至目前,已搭建起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主的農民教育培訓機構2個,科技示范基地為依托建成農業教育培訓基地16個;全區共有760余名農業專業技術人才,2.1萬名高素質農民、家庭農場經營者等農村實用人才投身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