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數字鄉村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重慶立足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特點,聚焦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方向,加強頂層設計、注重示范引領,瞄準鄉村振興所需,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據《2021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目前我市農業農村數字化水平達到43.3%,位居西部地區第一位、全國第七位,涌現出了一批示范性數字鄉村項目,為西南丘陵山地地區普遍存在的農業產業發展、農產品銷售、基層治理等難點、痛點問題提供了有益借鑒。
新技術為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數字鄉村建設的一大任務就是要加快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
8月的重慶,氣溫高燒不退。
走進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偌大的果園內十分安靜,沒有工人灌溉、抗旱保水的忙碌與喧囂。
仔細觀察,只見果園里布滿了一根根黑色管子,水流透過細管上的小孔,為果樹根部精準送水。管理員羅光全邊盯著大屏幕上滴灌系統運行情況邊介紹:“如果采用人工澆水,這么大的果園,上百號人忙一天也澆不完。而通過滴灌系統,兩個小時就能把2350畝的果園灌溉完畢,還可節約用水用電30%以上?!?
青龍村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土地分散且不規整,不具備耕作優勢,一度是個“空心村”。
“地被撂荒,沒辦法的事情?!?0多歲的村民楊三全說,早年他還種些玉米、谷子維持一家人生活,可隨著兒女都進城工作,再加上他和老伴兒年紀大了,繁重的農活確實也干不動了,只能看著土地慢慢荒蕪。
在山區農村,隨著人口老齡化,加之耕作條件制約,這樣的無奈比比皆是。如何把土地利用起來,成為青龍村面臨的一大難題。
在數字鄉村建設中,渝北成為我市首批納入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的地區之一。2018年,該區提出在統(景)大(盛)路沿線建設柑橘產業帶,村支書黃志看到了破題的可能。
青龍村開展整村土地整治,把一塊塊“巴掌田”整合到了一起,陡坡變緩,各種農機慢慢下了地,全國首個丘陵山地數字化無人果園逐漸成形。通過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果園管理平臺實現了對果園濕度、氣溫、果樹長勢等情況的實時掌握,進而達到無人化管理。
“撂荒的土地被利用起來了,收入也提高了,既省心又省力?!睏钊庵种杆闫鹳~,“土地入股加上資金入股,現在每年都有分紅,加上偶爾在果園務工,一年能掙個4000多元?!?
大盛鎮副鎮長張何歡表示,盡管項目前期畝均基礎設施投入達1萬元,但目前果園管護費用降低50%以上,畝均節約化肥使用量10公斤以上,商品果率從30%提高到90%、一級果品率提高40%以上,村集體經濟收益穩步提高,去年達到180多萬元,村民畝均分紅800元。
畫外音:重慶茶業集團5G+智慧茶園、天友乳業數字化全產業鏈項目、大足黑山羊智慧養殖項目……近年來,我市充分立足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需求,開展智慧農業技術攻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級智慧農業試驗示范基地252個,智能化與產業發展融合不斷深化。
新應用破解農產品“出圈”難
產業發展起來后,擴大應用成為當務之急。近年來,淘寶村、微商村、直播村等不斷涌現,無一不是數字鄉村場景擴大化的體現。
8月20日,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何家巖村,層層梯田上,稻谷金黃一片,即將豐收。
要擱往年,此時村干部和種植戶們必定為大米銷售發愁,一是擔憂能否賣出去,二是擔憂賣價低。
反觀今年,何家巖黨支部書記江皇甫氣定神閑,沒有絲毫愁色:“要說擔心,也是怕大米不夠銷?!彼蛉さ?。
變化要從一場“云”認養實驗說起。
花田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好,但長期以來銷售困難且價格不高。
“兩斤谷子打一斤米,谷子每斤收購價3.5元,再加上設備、人工等成本,每斤米成本價就在9塊錢左右,只有賣到10塊錢才有利潤空間,但這個價格消費者是很難接受的?!苯矢φf,以往,村民只能看著企業將優質稻谷收走,一番包裝、營銷后,賺走大部分利潤。
今年,酉陽縣與中國農業大學及騰訊公司開展合作,共同發起了一場“重慶酉陽共富鄉村”建設試點,創新打造了“何家巖云稻米”智慧認養項目。
這一創新,不僅增加了消費者與產品間的互動體驗,還能在產品上市前幫農戶鎖定收益。
5月16日,“何家巖云稻米”小程序正式上線,短短30個小時,何家巖村3.8萬平方米稻田就被迅速認養一空,全國5597位網友成為農場主,每斤大米賣價高達20元。
3個月過去后,項目的社會效應仍在釋放,江皇甫說:“何家巖出名了,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農家樂的生意都很火爆,詢問稻谷收購價的人也比以前多了?!?
畫外音:近年來,我市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創建為引領,積極發展訂單數字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建設了市級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村村旺”,打造了江津石佛村“鄉村振興直播電商第一村”等,著力破解農產品“出圈”難。2021年,全市農產品網絡零售額153.6億元,同比增長17.5%。
新模式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
數字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相結合,同樣能在發展集體經濟、民主監督、移風易俗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這兩天太熱了,你家多肉長得咋樣?”“還可以,反正管理上得精心點?!?
炎熱夏季,榮昌區龍集鎮抱房村的村民晚上會聚在一起歇涼閑聊,話題集中在多肉種植管理上。
一盆小小的多肉,豐富了居民生活,拉近了鄰里感情,這讓抱房村綜合服務專干賀敬感到十分欣慰。
“現在農村地區人情往來沒有以前緊密,平時大家很少坐在一起交流?!辟R敬說,隨著農村常住人口的減少,村民住得更加分散,不利于情感交流,也讓鄉村活力衰減。
為了充分激發鄉村活力,近年來榮昌著力打造以“新風小院”為品牌的院落自治示范創新實踐,而龍集鎮根據抱房村部分村民喜愛種植多肉的情況,摸索打造了“多肉小院”,把鄉村治理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引導在家的老人、婦女廣泛參與,增加交流、凝聚人心。
今年,龍集鎮被確定為榮昌區全域數字鄉村試點鎮后,在“多肉小院”基礎上,賀敬開始嘗試做直播帶貨,用黨建引領+數字化+產業的模式,進一步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我去做直播,很多村民都覺得新鮮,也很配合我拍攝?!辟R敬說,通過慢慢摸索,幾個月下來直播賬號積累了一定粉絲量,還引來不少游客前來參觀、游玩。
看到人氣旺了,村民們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連交界的四川隆昌市石碾鎮村民也前來“串門”,紛紛參與種植。
“我是今年開始種的,不用花費太多精力,還能多掙一份收入,挺好的!”村民劉貴說,種植多肉后,大家更注重環境衛生,把自家院落收拾得干干凈凈,“村子里漂亮多了”。
“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大直播銷售的力度,將更多村民吸納到多肉產業中,發展經濟的同時,提振群眾精氣神?!辟R敬說。
畫外音:農村地區人居分散,管理不便,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互聯網+鄉村治理”,強化智治支撐,還開展了全市農民工數據庫臺賬系統、服務三農科技特派員云平臺等一批數字治理項目,讓數字化貼近、方便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對話>>>
構建農業產業鏈條
數字化要發揮黏合劑作用
近年來,重慶大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不斷補齊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短板、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用數字化為鄉村振興賦能,不少農村地區“科技范”也越來越足。
放眼全國,重慶的數字鄉村建設與其他地區有何不同?在農業發展上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還有哪些短板亟待彌補?近日,重慶日報記者與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想進行了對話。
重慶日報: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于一體,丘陵山地面積超90%。這樣的市情下,重慶數字鄉村建設的現實需求、建設路徑上與其他地區有何不同?
李想:重慶以丘陵山地為主,農業主體經營規模偏小、分布散,優質農產品往往“藏在深閨”,運不出、賣不掉。此外,村民散居,交通相對不便,農民很難享受到優質的生活服務。這都是重慶特殊地理條件下,廣大鄉村的普遍需求,也是數字鄉村建設努力的方向。
因此,在重慶鄉村地區提供數字化服務的綜合成本要高于平原地區,不僅需要建好數字化系統,更要提高數字化服務的能力。
在農業產業數字化方面,不同于在產業鏈配套完善的發達地區,數字化主要起輔助作用,重慶農業產業主體經營規模普遍偏小、分布散,數字化應成為構建農業產業鏈條的核心黏合劑,著力發揮要素配置和“接二連三”的作用。
重慶日報:打造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在其中應發揮什么作用?
李想:以數字化技術打通產業鏈條,才能最大限度消減地形地貌對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讓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各環節各要素更好協同配合,產業整體效益更加凸顯。從生產端看,通過農田改造,加上小型農機,特別是智能農機的使用,能夠大幅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將工業先進的管理理念引入農業領域,讓生產管理更加規范,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在銷售端,數字化工具不僅能幫助進行精準的市場分析,還可以助力品牌的推廣、產品的售賣,在當下的消費趨勢中,電商、直播帶貨等新型售賣形式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重慶日報:重慶數字鄉村建設還存在哪些短板?怎樣彌補?
李想:一是鄉村數字化人才缺乏。數字鄉村的成敗,關鍵在服務,持續服務的核心是有一支能夠扎根鄉村、持續服務的人才隊伍。重慶需要盡快建立相關培訓培養體系,用好人才激勵措施,為鄉村輸送并留住數字化人才。
二是重建設、輕運營。前期建設中,為了形成示范效應,部分數字鄉村項目往往重建設、重示范。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推進,需要逐步向重運營、重推廣、重服務效益和效果轉變,在項目建設時要充分考慮項目效果,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便捷。
三是需要加強組織領導。數字鄉村是一個綜合性工程,涉及諸多部門,各區縣建立一個指揮得力、調度有方的領導機制和部門協同機制尤為重要,能夠讓數字鄉村建設目標明確、協同高效、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