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發展網-鄉村振興雜志記者 李文萍
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如同一副“齒輪”,鄉村振興需要城鄉資源、要素的流動互通,城鄉融合發展亦需要鄉村振興的支持,二者互融互通,驅動人民生活、生產、生態高質量發展,邁向共同富裕的新階段。
南岸區南山街道森林村莊風貌
近年來,南岸區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重大戰略機遇,聚力抓好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和先行示范區建設,高屋建瓴,頂層設計,多措并舉,蓄足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勢能,為鄉村振興開山辟路。
今年3月,重慶市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動員部署會議在南岸區舉行,足見市委市政府對南岸區城鄉融合發展工作的高度肯定,這對南岸區而言,是壓力,也是動力,將鼓舞全區進一步凝心聚力,給“齒輪”加油添力,促進城鄉融合按下“快進鍵”,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美麗的迎龍湖半島。王皓嶺 攝
蓄融合機遇之勢,匯鄉村發展之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與政策體系。2019年,中央發布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并為城鄉融合發展描繪了路線圖、確立了時間表。
這給各地城鄉融合發展戴上“緊箍咒”。但對于南岸區而言,這既是要求,也是機遇。
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方案》,將重慶西部片區的9個區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經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將南岸區作為市級先行示范區,與西部片區構建形成“9+1”試驗示范格局。
這意味著南岸區成為城鄉融合發展“試驗田”,可以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創新探索,先行先試,并在重慶西部片區扮演“重要角色”,這為南岸區迎來破解城鄉融合難題、促進鄉村振興全面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
先行先試,國家機遇,大有可為。
基礎良好,頂層規劃,大有作為。
地處重慶主城核心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地”,“半城半鄉”的格局為城市帶動鄉村賦予天然優勢,具備城鄉融合的空間基礎,而近郊農民因城區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及多樣化的收入形式,人口流動率低,有著相對充分的人力資源,這些都為城鄉融合提供基礎保障。
但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絕非易事,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有效的組織保障。南岸區正舉全區之力、多措并舉,破除城鄉發展不均衡。
全區凝聚共識,抓好全市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點任務,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優化城鄉生產力布局,探索城鄉空間一體化。
強化組織領導,加強政策支持,建立事項化、清單化落實機制,制定出臺《南岸區建設全市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實施方案》《南岸區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指揮部工作機制(試行)》《區領導聯系城鄉融合引領鄉村振興工作機制》等文件,形成“每半個月召開工作例會、每半個月形成工作專報、每半個月進行市級匯報”工作機制,確保示范區建設干在先、走在前。
根據規劃,到2022年,南岸區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縮小到1.6∶1,到2025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縮小到1.3∶1,鄉村生活生產條件與城市基本相當,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標志性成果。
南岸區南山街道雙龍村盆景園
蓄要素改革之勢,疏鄉村振興之堵
城鄉差距大最本質的原因在于長期以來的二元體制,大量的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單向流往城市。要想真正解決城鄉二元的突出矛盾,疏通人、地、錢等資源要素流向農村的通道,改革勢在必行。
走進廣陽鎮銀湖村,青山碧水,鳥語花香,枇杷成林。每年五月,就是銀紫枇杷種植場場長吳貴富最忙碌的時節,五星枇杷高掛枝頭,采購的客商絡繹不絕。
“以前這兒是塊荒坡?!眳琴F富介紹,枇杷基地采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農戶以閑置資產資源入股,開展合股聯營,村民財產性收入增加了,村集體造血功能變強了,村里閑置的荒坡變成枇杷林,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這是南岸區深化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有效盤活鄉村沉睡資源,確保農民增收的一個縮影。
全區把農村“三變”改革與土地確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社”融合發展、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鄉村治理等有機結合、協同配套,打出“組合拳”,形成整體“打法套路”,促進農業農村各項改革的系統集成、高效聯動。
在人才方面,南岸區注重培養農村本土人才。2021年,全區培育高素質農民105 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5人、高級農民技師3人、鄉村振興領軍人才4人、農村實用人才800人、優質枇杷科技示范戶32戶、非遺傳承人272人,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
為了破解城鄉融合發展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南岸區整合中央、市區專項資金及專項債資金6360萬元直接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建設、農村改革、產業發展、污染治理、人才培育等重點項目,并鼓勵各級財政支持城鄉融合發展及相關平臺和載體建設,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
編制科學的村規劃是統籌村域空間資源配置,加強農村土地利用供給精細化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城鄉融合的關鍵起點。2021年,南岸區啟動實施中心城區村規劃審批改革試點工作,已審議通過銀湖村、廣福村、清油洞村等8個村規劃,全區將根據村莊的先天條件與經濟動力,提出城鄉融合長期性的專項規劃,將發展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
另外,南岸區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已形成“1+3”制度文件,并開始試點工作;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規范村莊撤并已形成初步成果;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等改革工作也穩步推進中。
隨著公共配置的提升,村民幸福感顯著提升。圖為年簫隊合影。石春懷 攝
蓄公共配置之勢,縮城鄉普惠之距
當前,城鄉基本公共產品配置的不均問題仍比較突出,成為制約城鄉融合的重要因素。南岸區補足基礎建設短板,縮小公共服務差距,增強民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從11月9日起,從南岸區長生站到知青場站的157線路部分班次,將再延伸5公里至廣福山站。
“廣福山部分路段未通公交,村民特別是學生出行難,成為不得不解決的事情?!蹦习秴^相關負責人表示。
由于上山道路狹窄、坡度大等問題,盡管廣福山附近居民近千人,但依舊未能開通公交車,居民出行需要步行4公里到知青場乘坐157路,公共交通出行非常不方便。為此,長生橋鎮對廣福村上山道路進行了降坡改道,區交通局再提檔升級完成“四好農村路”建設,道路實現雙向通行,南部公交茶園分公司也將157路往后延伸5公里,打通了廣福山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解決了村民出行的不便難題。
類似這樣“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盼”的事情在南岸區不斷上演。2021年,全區投資1400萬元建成12公里農村公路,黃沙坎轉盤至南山植物園道路實現提檔升級,開工建設春天嶺步道、泉山步道提升等7個項目,完成慶鄉亭步道建設,累計建成南山步道10公里,城鄉供水一體化問題已全部解決,天然氣“村村通”工程覆蓋率已達到75%。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普惠共享也在南岸區有了突破性進展。
2021年,南岸區完成4個鎮敬老院和1個農村五保家園“三改”工作;實施完成重慶市抗戰遺址博物館新綜合陳列館、黃桷埡老街鄉情展覽館以及長生橋鎮白沙村鄉情陳列館等3個場館建設;并對外開放營業,正在實施推進南山街道放牛村鄉情展覽館和龍井村鄉情陳列館建設;啟動涂山湖數字科技公園、南山地質文化公園建設;在全市率先實現城鄉低保標準統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月636元……農村教育資源、醫療衛生、養老、文化等方面均得到有效改善。
產業振興是南岸區推動城鄉融合的關鍵抓手。陳環 攝
蓄產業融合之勢,促鄉村振興之能
驅車前往迎龍湖現代農業產業園,“吳小平葡萄”“廣陽枇杷”“金木水果”等精品水果和“四季壟耕”等體驗式蔬菜蔚為壯觀,十里臘梅長廊和山地宿營賞心悅目,迎龍湖濕地公園讓人心曠神怡。
從基礎農業向休閑農業的融合,迎龍湖現代農業產業園折射出南岸區結合農業產業和都市休閑觀光農業的優勢,培育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決心。
經過多年的布局和謀篇,南岸區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旅融合示范區、智慧農業應用示范基地等初顯成效,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一是以大石西流生態康養田園綜合體、銀湖景區一體特色村莊為兩大打造核心,三產聯動發展,構建核心引領。
二是以迎龍湖現代農業產業園、南山苗木風情小鎮為兩大打造重點,整合鄉村資源,實現城鄉突破。
三是整合清油洞村、廣福村形成兩大精品村莊,雙龍村、放牛村兩大景觀村莊,泉山村、金竹村、蓮花村三大特色村莊,以百項休閑業態為支點,結合特色旅游線路,推動城鄉產業發展。
“破解城鄉融合,必須依托產業振興?!蹦习秴^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引導資金、人才、信息和技術合理流向農村,為產業振興積蓄了極大動能?!巴ㄟ^引入第二、第三產業,讓第一產業的產業鏈、價值鏈延長,是產業振興的必由之路?!?
如今,以產業為靈魂、鄉村為基礎、特色線路為骨架、休閑業態為支點,南岸區“點、線、面”城鄉融合產業新格局初步形成。在推進產業的過程中,全區統籌規劃,探索利益聯結機制,促進村民多渠道增收,持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南山有個放牛坪,山高坡陡路不平;上街下街出門難,肩挑背磨累死人?!庇捎诟刭Y源匱乏,放牛村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5畝,20世紀90年代,放牛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是典型的貧困村。
在政府的主導下,放牛村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確定了以發展附加值高的花卉苗木作為發展方向,把散戶經營有規劃、有組織地整合起來,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之路。同時,村里將閑置多年的邊坡地集中起來,修建集健身、休閑、觀光、賞花、度假功能于一體的南山桃花園,后又修建“南山蠟梅園”“映山紅生態園”“南山石斛生態園”“南山盆景生態園”等,將花木產業從零散經營模式升級為集約化經營。每逢節假日,前來游玩的游客和采購的客商人潮擁擠,村民們的收入逐漸增加。
得益于南岸區委、區政府的高起點謀劃,20年來,南岸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排名全市第一。
綠水青秀的銀月湖。冷紅霞 攝
蓄城鄉空間之勢,樹鄉村振興之標
傳統的城鄉空間邊界是清晰的,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務工,再返回農村生活;但真正的城鄉融合需要打破邊界,做到地域空間、經濟、社會等多層面的融合。
南岸區重磅打造的廣陽灣智創生態城便是這樣的創新性探索。生態城做到統一規劃空間、互補城鄉功能、區域相互協調等多方面,開辟規?;?、多功能、現代化、開放性的城、鎮、鄉聚合空間。
生態城自然本底豐富,山環水繞、江峽相擁,南岸區嚴格保護“一島一心兩屏多廊”生態空間格局,統籌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創建國家綠色生態城區。吸引網易、百度、阿里巴巴、字節跳動、騰訊等頭部企業入駐,聯合全國高校和中國能建、中電投遠達環保、三峽集團、中建科等頭部央企,共建廣陽灣綠色低碳科創中心。加快建設廣陽島國際會議中心、廣陽灣國際體育賽事中心,完善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公園,打造一批綠色建筑的新標桿,建設銀湖村綠色低碳城鄉融合示范村,建設城市大腦、數字孿生城市,推廣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風景等一批典型的應用場景,加快建設千里廣大文旅綜合體、長江書院等。
全區強化在規劃、政策、資金等方面的統籌,推動廣陽灣智創生態城交通互聯、產業互融、文化共享、生態共建。強化區、鎮、村狠抓項目落實,營造城鄉融合熱火朝天干事氛圍,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在打造“廣陽灣智創生態城”的同時,一個創新性的設計推出。南岸區確立起“一帶、雙核、四片區、多點”的發展路徑——
“一帶”指明月山城鄉融合示范帶;“雙核”是南山城鄉融合發展核和廣陽島生態示范展示核;“四片區”是雙龍片區、銀湖片區、清油洞片區和廣福片區;“多點”是蓮花村、石龍村、泉山村和金竹村等。
這個路徑既是南岸區凝心聚力打造的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大刀闊斧干改革的廣闊天地。
如今,碧水環繞青山,現代高樓與場館拔地而起,花海與鳥鳴惹人憐愛,廣陽灣的城鄉融合所描繪的現代版巴渝“富春山居圖”輪廓已呈現。而在南岸區其他區域,一個個集約高效、宜居適度、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一個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環境正加速形成。
本文圖片由南岸區農業農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