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區太和鎮被確定為3個區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以來,緊緊圍繞“五大振興”,搶抓機遇,探索破題,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努力推動實現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農村宜居宜業,激活鄉村振興“強動能”。
▲ 太和鎮曬經村發展花椒產業
黨建引領 優化工作機制
完善工作聯動機制——突出黨建引領,成立太和鎮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形成鎮黨委政府統籌部署、各業務單位具體落實、鎮村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
構建有效銜接機制——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行鄉村振興每周例會、防止返貧定期走訪、問題發現報告、分類施策研判處置“四項制度”,堅守“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底線,強化常態化監測預警。全鎮435戶脫貧戶、2戶監測戶無一戶返貧。
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制定《太和鎮本土人才培養辦法》《太和鎮本土人才選拔管理辦法》,探索產業技術人才培養新模式,建立本土人才招聘、培養機制,回引本土人才37名。
▲ 太和鎮曬經村發展蔬菜產業
科學謀劃 啟動發展引擎
實行掛圖作戰——制定《太和鎮鄉村振興“十四五”期間專項行動作戰圖》,確定了42項重點建設項目。
精心編制規劃——編制《太和鎮鄉村振興五年規劃》,圍繞現代農業和黃桃、蔬菜、油桐、花椒等優勢產業,以及教育、醫療等優勢資源,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業,形成“點面結合、特色彰顯、優勢突出”的鎮域發展規劃。
加快補齊短板——梳理形成《太和鎮鄉村振興補短板項目清單》,確定近期需要加快推進的9個方面19個重點建設項目,補齊鄉村振興的工作短板。
▲ 太和黃桃成功申報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務實作為 推動項目落實
多方爭取項目支持——爭取移民后扶資金1000萬元建設300畝移民產業園,發展智慧大棚蔬菜種植;爭取資金450萬元,建設1000畝黃桃智慧種植示范園區;爭取資金1500萬元建設萬畝高標準農田;生豬產業提質增效項目納入重慶市產業強鎮項目庫。太和糧食服務中心落實建設資金342萬元;革命烈士陵園落實修繕資金30萬元;防洪水位線229米以下的部分危房拆除工作落實棚戶區改造資金270萬元。
強力攻堅項目建設——認證綠色食品34個,有機食品6個,成功申報太和黃桃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4000余畝,開展無人機飛防3000余畝;2000畝竹海濕地公園已初步成型;投入284萬元的富金壩濕地公園即將完工;油茶視界公園項目已完成一期150畝,種植油茶樹近萬株;萬畝桐油項目進展快速,種植油桐樹30萬株。
高效推進項目落地——投資2981萬元新改建排水管網20公里已完成立項、設計等前期工作;估算投資3億元涪江濱江堤防建設項目開展立項前期工作;落實災后救援應急資金75萬元用于防洪水位線226米以下房屋搬遷拆除;投資2460萬元的蓮花溪、石壁溝水庫、狗山溪生態修復工程正在實施;木蓮至渭沱道路改造已開展前期調研。
▲ 太和鎮亭子村舉辦桃花節吸引大量游客
統籌全域 共建美麗家園
提檔升級城鄉建設——全面維修小河水廠、木蓮水廠破損管道和損壞設備,完成曬經村7社自來水管網延伸工程建設,米市村4.5公里、380戶飲水管網維修、新建工作。持續推進“四好農村公路”建設,協調推進國道G351太和場鎮段2.4公里改建工程。
扮靚美化人居環境——完成29戶農村危房改造,55戶農村舊房整治提升。成功創建30個村級“美麗庭院”,農村居住環境和鄉村風貌顯著改善。開展場鎮衛生集中整治25次,強化日常保潔,清運城鄉生活垃圾6500余噸;開展場鎮病媒防治12次,發放滅鼠藥品550余公斤。
聚力攻堅污染防治——集中摸排整治93家養殖場,投入40余萬元增設垃圾箱體69個,對農村生活垃圾集約化處置。持續改善水環境,各級河長巡河1652次,清理垃圾500余噸;投入48萬元種植香根草修復赤水河生態;投入590余萬元完成37艘漁船73人的轉產安置。
▲ 太和鎮石埡村發展黃桃產業
創新探索 打造示范典型
探索農村改革新路徑——示范帶動、整體推進,深化農村改革,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2個,重慶市“三變”改革示范村1個、微企示范村3個、一村一品示范村4個,曬經村“三變”改革經驗被新華社《內參選編》報道。
探索產業發展新思路——堅持政府搭臺、集體組織、企業主導、群眾受益,在全鎮范圍內發展萬畝油桐產業,由企業無償提供種苗、村集體發動群眾種植、政府補貼群眾實施管護、企業按照市場價保底收購。
探索用地流轉新模式——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模式,盤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180畝,集中打造太和鎮物流集散中心,目前村規劃已批準實施,項目有序推進。
(文/圖?合川區太和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