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23-61520695 舉報電話:023-61520697

重慶銅梁:青云水庫老渡工 四十年未曾離開

2021-10-28 10:14:55  來源:本網

10月26日,是銅梁區侶俸鎮的趕場天。一大早,青云水庫太石村渡口的渡工陳昌福就接到電話:“老陳你在船上了沒得?過來接一下我們喲!”

“在!在!馬上,你們下來(對面渡口)等到!”掛了電話,陳昌福麻利地解索、揚篙、擊水……枯燥且乏味的動作他已經重復了無數遍,用一艘船、兩根篙在青云水庫上堅守了近40個春秋。

“沒人撐船?我來!”

今年70歲的陳昌福是太石村本地人。太石村地勢特殊,在侶俸鎮最西北邊,和鎮上其他村大多地勢平整不同,這里山高坡陡,村里大部分土地都挨著少云鎮。1958年青云水庫開始蓄水后,太石村被水庫分隔成兩部分,水庫對面的8組三面環水,陸上一條道從少云鎮進出。

由于當時道路交通條件差,坐船成了之后二三十年村民出行最便捷的方式,最多的時候青云水庫沿岸曾有五個渡口。

撐渡在當地是沒人愿意做的“苦差事”。上世紀80年代初,陳昌福的前一任沒干多久就自己出去找事情干了。這活兒撂了下來,村民們都著急了。

“水庫四周的人都要坐船,總得有人來做這個事吧?!弊≡谔?組渡口附近的陳昌福最是了解渡船對大家的重要性,和家里人商量后,他把這活兒扛了下來。

“趕場天就不說了,一天從早忙到晚,手桿都給我搖得酸?!标惒;貞浿斈甓煽诘姆泵?,“還有農忙的時候我也忙,村里好多人住水庫這邊,田地在水庫那邊,種地都要坐船去?!?

這四十年里,陳昌福從木船換到了鐵皮船,再到現在的不銹鋼船,但收入只有不多的底薪和每人一元錢的坐船費。雖然錢不多,但是老陳責任心從沒降低過,他不僅靠自己穩當的技術實現了“零事故”,還救起了在渡口不慎落水的好幾個村民。遇到村民半夜有急事擺渡,老陳更是記不清有多少回了。

“人再少,還是有人要坐船”

“老陳人很好,一直都守在這個渡口。以前村里有人突發疾病或者遇到老人過世這種急事,讓他半夜擺渡一趟絕對沒得二話?!碧宕迕襦u世斌小的時候經常坐陳昌福的船,長大后外出多年,回來后發現老陳依然守在這里。

之前因為怕有人晚上要坐船,加上要看守船只,一年四季陳昌福都是睡在船艙里。有天深夜他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在喊他,他一邊答應著一邊起身,原來是8組村民張建明在對岸喊他,說妻子發急病需要立即送醫,陳昌福趕緊把船搖過去,一起幫著把人接上船再搖過來。

直到十多年前,農村基礎設施開始逐漸改善,路漸漸修多了修好了,坐船的人少了,陳昌福才終于不再在船艙過夜了。

不僅是晚上,現在白天也難得有幾個乘客。只有遇到趕場天和節假日,人才會多一些。拿起船槳的理由很簡單,要放下卻不容易。人再少,還是有人要坐船。刮風下雨,他都得在船上守著,靜靜等待下一個渡客。沒人坐船的時候,老陳還當起了義務護漁員,看到有人拿多竿釣魚就會勸阻。

“只要我還干得動,我就守在這里”

近年來銅梁加快了全區各鎮街“四好農村路”建設進度,太石村8組今年也通上了水泥路,大貨車都能開進去。走公路進組更方便了,將來,估計坐船的人就更少了。

“在渡船上干了四十年,就從沒想過轉行?”

“習慣了,這事總要有人去做?!崩详惖脑捄軐嵲?。雖然陳昌福還想繼續守著渡口,但是畢竟已經年過古稀,他準備培養自己的大女婿來接班。

因為陳昌福四十年在渡口的堅守,他今年還獲得了銅梁區“敬業奉獻”好人稱號。對于這個榮譽,老人家擺擺手:“得了當然高興,不得莫非就不撐船了么,干好自己的事情就得行了?!?

“老陳,莫光顧著擺龍門陣,還搖不搖船的?”正聊著,又有人來了要坐船。

“進來嘛,坐穩哈……”陳昌福一邊熟練地起錨、撐槳,一邊重復著這句掛在嘴邊的話,“只要我還干得動,我就不離開這個渡口?!保ɡ罨勖簦?

?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意見反饋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農家科技、城鄉統籌發展網 版權所有
主管單位:重慶出版集團  主辦單位:重慶農家科技雜志社有限公司  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重慶市發改委、重慶市城鄉統籌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渝B2-20170014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網出證(渝)字第00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渝網文(2016)4551-030號
渝公網安備5001080200101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0120180006 渝ICP備10015940號-1 技術支持:城鄉統籌發展網
亚洲美色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