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重慶市以科技興農、富民增收為目標,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有力強化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科技支撐,主要工作成效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攻克農業保供技術瓶頸。成功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玉米、蔬菜、生豬等動植物新品種132個(國審品種21個),推廣作物新品種7500余萬畝,增產糧食近40億公斤,并創造“中稻+再生稻”畝產1291公斤的全球同緯度最高紀錄。二是搶占農業科技創新制高點。成功繪制首張家蠶基因組精細圖,使我市成為全球家蠶科學研究中心;在國內首創柑橘無病毒良種三級繁育體系,解決柑橘皮渣綜合利用技術瓶頸;成功研制殺蟲真菌生物農藥產品,建成國內第一條生物農藥生產線。三是農技推廣實現多元化。實施“雙十百千”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服務行動,先后選派科技特派員5320人次,建成農業專家大院97個,培訓農村實用技術人才84萬人次,轉化推廣科技成果1200余項。同時,“12396”三農呼叫中心覆蓋全市,促成市農科院、市畜科院建立區縣分支機構10個。四是有力支撐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建成渝北、忠縣等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2個,永川、酉陽、潼南等市級特色農業科技園區和示范基地10個,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34家、高新技術產品155個。榮昌飼料獸藥、豐都肉牛、石柱辣椒等成為區縣主導產業和市知名品牌。
【責任編輯 楊嘉 范蕾蕾】